健康新知
2016-07-23了解睡眠障礙的原因.讓寶寶乖乖去睡覺


寶寶晚上不睡覺、睡眠時間比別人短、半夜容易驚醒、難以入睡等問題,常常困擾著父母親。對新手爸媽而言,很難有一個通則來定義嬰幼兒的睡眠是否正常?

 

各階段嬰幼兒的睡眠狀態

新生兒時期,寶寶平均一天需要16至17個小時的睡眠時間;出生1個月至6個月大,平均一天需要14個小時;6個月大至1歲則將少於14個小時。

新生兒的睡眠周期是短暫的、片段的,每一次睡眠可能維持1至2小時,但也有寶寶只睡20分鐘就醒來,一般而言,新生兒在出生3個月內,會有日夜顛倒、晝夜不分的問題都是正常的。

大部分的寶寶能在2個月大左右,能適應日夜的作息,與「調時差」的概念相同,胎兒在媽咪肚子裡的時候,並沒有日夜的光影變化,胎兒有自己固定的作息時間,不受媽咪的影響。

另一方面,寶寶的胃容量較小,哺餵方式採少量多餐,隨著成長發育所需的營養愈來愈多,寶寶的胃容量也會逐漸增加,因此夜晚不會接受到飢餓的訊息,而能維持較長的睡眠時間。

新手爸媽的育兒困擾

解決睡眠障礙的第一步,就是要找出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。環境的穩定對寶寶來說相當重要,白天保母顧晚上爸媽顧,又或是周一到周五婆婆帶,周六周日爸媽自己帶等各式各樣的分工,對寶寶來說,都容易產生焦慮。
 
每個人帶小孩的方式不同,如讓寶寶習慣在大人的懷裡入睡,之後就更不願意自己乖乖在床上睡;白天睡太多,當然晚上也就不想睡。生活上的每一個細節,對寶寶來說都是有影響的,因為寶寶正在快速認識這個新環境。
 

排除生理適應期,建立睡前儀式

好的睡眠可從小培養,出生至6個月大的寶寶就可以開始薰陶,以提供安全、舒適、穩定的環境為原則。如出生至3個月大的寶寶,容易會有驚嚇反射的現象,除了降低環境中的聲響、光線以外,可透過包裹的方式提供寶寶安全感,但利用包巾將寶寶包覆時必須注意「安全與舒適」。

排除寶寶的生理適應期之外,製造良好的睡眠環境,要從「睡前儀式」開始做起,寶寶一天所需要的睡眠遠多於成人,當寶寶白天想睡時,就讓他習慣在自然的環境下入睡,不用刻意關燈、關電視等動作製造睡眠環境,夜晚睡覺前,可以透過讓寶寶放鬆的步驟讓他知道,「睡覺的時間到了」。

時間持續操作,有助於建立寶寶的睡眠習慣。但也要注意,不要讓孩子有壓力,每個孩子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,如果不喜歡故事書,也可以其它輕鬆簡單的遊戲取代,並在過程中提醒玩完就要睡覺的訊息。 

好的睡眠,從新生兒時期就可以開始培養,寶寶會從經驗裡學習並培養習慣。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生理方式,並觀察「想睡了」會有哪些動作行為。當寶寶半夜哭鬧,先別急於大動作的將房間的燈全部打開,或立刻將寶寶抱起逗弄,可先以輕柔的言語安撫,確認是否因為尿布濕了、肚子餓了等一一排除擾人問題後,再次安撫寶寶入睡。
 
睡眠障礙 原因 內容
難以入睡 腸絞痛 出生3-8週,寶寶容易有腸絞痛的問題,常發生於清晨與傍晚,不適感會讓寶寶哭鬧持續30分鐘至3小時不等。
好奇心 4-6個月大,寶寶對外在環境充滿好奇,因此造成視覺刺激太多、太興奮。
長牙時期 長牙時所造成牙床、牙齦的不適感,容易影響睡眠品質。
環境影響 6個月至2歲,獨立行動能力增加,學會探索環境,容易受到影響而「不想睡覺」。例如:看電視、滑手機、打電動等活動。
分離焦慮 1歲至1歲半,容易受到生活環境改變而產生寶寶心理上的緊張與焦慮。例如:換保母、公婆分開帶等原因。
中斷睡眠 母奶喝不夠 如果寶寶白天一直睡覺,容易造成奶水攝取不足,導致半夜喝奶次數增加。
驚嚇反射 新生兒至3個月大的寶寶,容易產生驚嚇反射的動作,例如:光源、聲音等刺激或四肢突然伸展。
 

參考資料來源取自於2016年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